食品科學十大突破都有啥?
一項科學進展要被稱為“科學突破”,一般都是重大的、有時是突然的發現,這樣的發現會清除科學發展道路上的障礙。2015年是美國食品技術協會(IFT)的年度食品博覽會和科學應用會議舉辦第75周年,其會刊《食品技術》(Food Technology)發表了一篇文章,評出了過去75年中食品科學領域的十大科學突破。文章作者是著名的電視烹飪節目《美國廚房測試》(ATK)的科學編輯、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客座副教授蓋·科洛斯彼(Guy Crosby)博士。他聲明,這次評價僅代表其個人觀點,十大突破的排序與時間先后有關。
康奈爾大學的羅伯特·斯莫克(Robert Smock)為美國帶來了氣調保鮮技術,并在1941年為之命名。在他的幫助下,第一個商業化蘋果儲存倉庫在紐約州出現。借助氣調貯藏與包裝,我們現在已經可以實現新鮮果蔬全年供應。
1942年,諾曼·博洛格(Norman Borlaug)在明尼蘇達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兩年之后,他受邀至墨西哥領導小麥改良。此后的20年中,他成功地開發出了高產、矮稈、抗病的小麥品種。這一技術被很快應用到印度和巴基斯坦,并帶來了作物產量的巨大提高。有人認為,博洛格拯救了十億人免于饑餓,并因此獲得了197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1945年,在雷神公司(Raytheon)工作的珀西·斯賓塞(Percy Spencer)首次使用高功率微波束加熱食物,并獲得了專利。1947年,雷神公司售出了一臺亞曼納(Radarange)微波爐;1967年,阿馬納公司(Amana)售出了第一臺臺面微波爐。截至1997年,超過90%的美國家庭擁有微波爐——這表明,方便、便捷已成為現代家庭的優先需求。
20世紀50年代,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催生了許多新型的分析儀器,比如1952年阿切爾·馬?。ˋrcher Martin)和詹姆斯(A .T. James)設計的氣相色譜儀(GC);此后,高級分析儀器如FTIR、NMR、HPLC和MS亦競相出現。這些現代分析方法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食品的秘密,為食品新產品和新包裝的開發鋪平了道路。
雖然電離輻射用于食品滅菌在1905年就獲得了專利,但直到1953年,美國政府才組織實施了國家食品輻照計劃(National Food Irradiation Program)。起初,食品輻照技術被認為是保障食品安全極具希望的解決方案。但公眾的疑慮、“科盲”的反對、高成本以及失敗的市場營銷,使得這一技術的潛力無法得到發揮。即便是偉大的科學突破,也無法清除所有的障礙。
1954年,亨利·霍爾斯曼(Henry Holsman)和林德利·波茨(Lindley Potts)獲得了首個“在金屬桶內使用預消毒塑料袋實現無菌包裝食品”的專利。20世紀60年代開始,菲利普·尼爾森在普渡大學進行了開創性工作,使得無菌包裝和儲存技術廣泛應用,為全球食品貿易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
1959年,美國中央大豆公司(Central Soya)最先開始生產食品級大豆分離蛋白?,F在,許多植物蛋白可用于替代動物蛋白,這為解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許多問題提供了可能的方案。
1963年,康奈爾大學教授羅伯特·貝克(Robert Baker)出版了他的雞塊食譜,改變了人們吃雞肉的方式,他也因此被稱為“雞塊人”(nugget man)。他研制了從雞肉中去骨的機器,使得肉膏可以在低成本下被制成各種形狀。 1980年,麥當勞推出了麥樂雞;1992年,美國的雞肉消費量超過了牛肉。
1955年,安塞爾·凱斯(Ancel Keyes)推出了“飽和脂肪和心臟疾病的關系”的研究。1970年,這項涉及七個國家的調查研究的發表,喚醒了世界對于糧食和健康之間關系的關注,公眾的食品健康意識有了巨大改變。比如,腸道菌群代謝我們沒有消化的食物,將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包括不斷增多的肥胖)?人類健康的未來與食物相關。
第一個轉基因西紅柿于1994年在美國銷售。隨后,1996年抗草甘膦的轉基因大豆種子開始銷售。轉基因作物對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滿足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具有巨大潛力,希望這項技術不會遭受與食品輻照同樣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