輻照滅菌技術在化妝品行業中的運用
化妝品微生物污染狀況
為了保障化妝品的微生物安全,我國從1987年開始,先后制訂并頒布了《化妝品衛生標準》(GB7916-87)、《化妝品微生物標準檢驗方法》(GB7918.1-7918.5-87)、《化妝品生產企業衛生規范》(2001年)、《化妝品衛生規范》(1999年發布,2002年修訂)等相關標準和規范,對化妝品定出了菌落總數、糞大腸菌群、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霉菌與酵母五項微生物指標和相應的檢驗方法,規定眼部化妝品、口唇等粘膜用化妝品以及嬰兒和兒童用化妝品菌落總數不得大于500CFU/mL或500CFU/g,其它化妝品菌落總數不得大于1000CFU/mL或1000CFU/g,每克或每毫升產品中不得檢出糞大腸菌群、綠膿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化妝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總數不得大于100CFU/mL或100CFU/g。
自標準頒布以來,各省市衛生監督機構歷年來的監測結果顯示,微生物指標存在著一定比例的超標是普遍的問題,主要是菌落總數超標,其次是糞大腸桿菌、霉菌與酵母,較少有國家監控的致病菌檢出。廣東省微生物分析檢測中心對2002~2003年部分化妝品企業送檢產品的分析結果顯示,166份樣品的細菌學指標總超標率為6.0%,霉菌與酵母指標總超標率為7.2%,經初步分離鑒定,細菌主要有芽孢桿菌屬,占細菌總數的28.6%,假單胞菌屬,占24.1%,葡萄球菌屬,占18.5%,其它菌屬占28.8%,包括沙雷氏菌屬、產堿菌屬、微球菌屬、氣單胞菌屬、腸桿菌屬、克雷伯氏菌屬、愛文菌屬等,霉菌與酵母主要有木霉屬、曲霉屬、根霉屬、脈孢菌屬、短梗霉屬、假絲酵母屬等。
化妝品成份復雜,含有的許多營養物質是污染微生物生長的良好培養基,在化妝品的整個生產過程中,從原料進廠,經過多道工序制成產品,各種各樣的因素均有可能導致微生物的污染。分析化妝品生產過程中微生物污染的來源,采取相應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對于保證產品質量是非常必要的。
化妝品是由各種原料經過合理調配加工而成的復配混合物,原料種類繁多,性能各異,有油質原料、粉質原料、膠質原料、表面活性劑、溶劑原料、香精香料、染料、顏料等,在這些原材料中,天然的動植物成份及其提取物如明膠和骨膠原多肽水解物、胎盤提取液、水貂油、羊毛脂、人參、當歸、蘆薈及其提取液等,極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其次被微生物污染可能性大的原料還有增稠劑、粉體、表面活性劑稀溶液等,相對而言,油脂、高級脂肪酸、醇類、香料、酸、堿等原料被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較小。
水在整個化妝品生產過程中所占的地位極其重要,一般化妝品配方中水的比例大約為30%~70%,工藝生產中水的用量更大。普通的生活飲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Ca2+、Mg2+、Fe3+、Mn2+、Na+等離子以及有機物和微生物,不宜用于制造化妝品。隨著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各種水質純化技術推陳出新,微濾(MF)、超濾(UF)、納濾(NF)、離子交換、反滲透(RO)、電滲析(ED)等技術的單獨或組合應用,可以得到符合化妝品配制及生產用水要求的純水或超純水。
化妝品生產設備包括乳化罐、貯罐、管道、閥門、接頭、流量計、過濾器、泵和灌裝機等,大多數化妝品生產企業產品種類繁多,設備為多種產品共用,如果采用通用的化工生產設備,在設計時沒有從清潔衛生方面考慮,拆卸較麻煩,難以完全清洗消毒,設備和管道上滋生了微生物,產品流經時會不斷被污染。
化妝品的內容物因容器和附件而污染微生物的情況是屢見不鮮的,容器生產廠家的衛生環境未必能保證容器在生產、貯存和運輸過程中的清潔衛生。
——輻照滅菌
化妝品原料中的有害菌和化妝品在生產中因污染產生的細菌將對皮膚帶來潛在危險,而高溫滅菌又會破壞化妝品自身的特性,影響其質量,利用電子束輻照滅菌是在常溫下進行的,對于不耐高溫的化妝品是一種理想的滅菌方法。例如:化妝品原料中的滑石粉、云母粉;化妝品成品中的粉底、化妝刷、毛刷、各式面膜、各種膏霜;兒童接觸的毛公仔、嬰兒咬牙、羽毛制品……
因此,化妝品輻照只要劑量合適,對于產品本身性能是不會有變化的,只是起到消毒滅菌作用。
對化妝品進行輻照消毒滅菌之優點
⊙輻照消毒滅菌徹底無污染、無殘留
⊙照消毒滅菌不需加熱,是一種"冷消毒"法。
⊙γ射線穿透力強,加工時不需要打開產品包裝,操作簡單快捷,可連續作業,易于過程控制。
⊙消毒滅菌后的產品在密封狀態下可長期保存。
相關關鍵詞:輻照滅菌技術,化妝品輻照,化妝品滅菌,化妝品微生物污染消毒